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曾被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喀斯特地区”。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喀斯特地貌,把毕节农民深深困在穷山沟里。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多是这片土地的标签。
持续的脱贫攻坚战让毕节开始努力撕下贫困的标签:贫困发生率从29.9%下降到13.2%,森林覆盖率从40%提升到50.28%。人民生活渐渐走出深度贫困,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
成绩的背后有着一群青年在乌蒙山间的默默付出。毕节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将脱贫攻坚夜校办到了贫困村,打通了思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实施“春晖·梁才助学计划”,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送医下乡,帮扶了3000多个家庭;组织数千名大学生到全市各乡镇开展支教活动,让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寨和田间地头……
“脱贫攻坚,毕节团组织和青年一定冲在一线。”团毕节市委书记饶萍说,汗水洒在哪里,青春就在哪里。
打通思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只要有老师来上课,赫章县发冲村村民王祥升一定会放下手中的农活,拿着笔和本,坐在脱贫攻坚夜校里,认真听青年志愿者授课,不时举手提出问题。
今年52岁王祥升没上过什么学,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原来不知道种地还需要知识。现在每次上课,王祥升都会睁大眼睛盯紧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信息。“夜校办得太好了,学到了不少实用的东西。”王祥升说。
“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河镇乡团委书记赵勇庆告诉记者,“发冲村采取村民下单,夜校接单模式,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夜校授课前,团组织先进行调研,统计大家想学的内容。根据村情,发冲村夜校先后开展过双语、就业、技术培训,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创业青年传授致富经验等课程。
在毕节的很多贫困乡村,夜校开在了院坝、田间地头、养殖场……除了扫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之外,还开展了普及法律法规、讲解生活常识、开展文体娱乐等十项内容。
团毕节市委明确要求,每所夜校由团县(市、区)委负责同志兼任夜校校长,明确两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不低于两名镇村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聘请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等担任教师,形成“1+2+N”师资模式。
夜校开办几个月以来,青年志愿者教师刘毅发现,村民们变得越来越活跃,从不敢提问到主动提问、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在刘毅看来,村民们最大的变化是思想开放了,视野宽广了,思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
光给钱不扶智,贫穷还会卷土重来
贵州毕节团组织深知,光给钱不扶智,贫穷还会卷土重来。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2015年,团毕节市委开始与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毕节市教育局、贵州毕节梁才学校合作,共同发起了“春晖·梁才助学计划”公益活动,面向贵州省招收高、初中各4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资助。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人民大道北76号市教育局8楼
邮编:524043 E-mail:tzjsw@163.com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18-2024